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依靠質量和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型。生產兩端、農業內外、城鄉兩頭,成為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方向。我們要錨定農業差異化發展新方向,緊緊抓住“特色”二字夯實基礎,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地處華北的北京、天津、山西既有麥田,又有稻田。因為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太原的晉祠大米口碑不錯,近年來市場供不應求、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提到大米,人們會想到粳米的代表東北大米,也會想到秈米的代表南方大米。然而,能夠從這兩者中突圍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晉祠大米,若無過人之處,恐怕很難占牢一席之地。分析起來,京西稻、小站稻和晉祠大米,不僅在于地理環境帶來的品質保障,還得益于其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消費者既有嘗鮮的意愿,也有懷舊的情懷。近年來,這些地方又以稻田為基地,拓展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積極推動品牌建設,給予地理標志保護,從品種選育、綠色栽培到收儲加工實現了品種振興和品牌重塑,成效顯著。
搞旅游講究特色化、差異化,農業亦然。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依靠質量和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型??梢哉f,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表現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且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農業的同質化程度高,品種布局缺乏差異化、生產模式缺乏差異化、品牌打造缺乏差異化,導致時不時出現滯銷賣難。
對比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要,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要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多樣、質量優良,就要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特色產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生產兩端、農業內外、城鄉兩頭,成為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方向。
生產兩端調結構。多的減下去,少的提上來,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卻切中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義。要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適當調減滯銷品種生產,減少一般、過剩農產品供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調什么、如何調則應由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情況自主決定,避免“一窩蜂”。
農業內外謀效益。歷經漫長歲月的農業,正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既要聚焦農業發展農業,又要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要立足地方特色,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通過“一縱一橫”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找回農業的價值所在、效益所在。“一縱”,就是縱向拓展新產業,貫通產加銷,將生產向加工、流通、品牌、銷售拓展,創造新供給。“一橫”,就是橫向拓展新功能,融合農文旅,將農業向休閑、旅游、文化、教育拓展,催生新業態。由此來看,都市農業也好,功能農業也罷,都是統籌農業內外的產物。
城鄉兩頭樹品牌。有的農產品之所以能火,是由于產地因素而風味獨特,而隨著規模擴大、銷路打開,因品牌打造不足、保護不力,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發生。目前,我國正探索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框架的農業品牌發展路徑。品牌是品質的背書,地理標志農產品正是連接上述三大品牌體系的關鍵。各地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和農業品牌保護,主要從兩個“三品”上做文章:在產品結構上,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生產方式上,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
總之,如果說資源是農業的第一生命,那么特色則是農業的第二生命。在我們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們一定要錨定農業差異化發展新方向,緊緊抓住“特色”二字夯實基礎,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地處華北的北京、天津、山西既有麥田,又有稻田。因為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太原的晉祠大米口碑不錯,近年來市場供不應求、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提到大米,人們會想到粳米的代表東北大米,也會想到秈米的代表南方大米。然而,能夠從這兩者中突圍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晉祠大米,若無過人之處,恐怕很難占牢一席之地。分析起來,京西稻、小站稻和晉祠大米,不僅在于地理環境帶來的品質保障,還得益于其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消費者既有嘗鮮的意愿,也有懷舊的情懷。近年來,這些地方又以稻田為基地,拓展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積極推動品牌建設,給予地理標志保護,從品種選育、綠色栽培到收儲加工實現了品種振興和品牌重塑,成效顯著。
搞旅游講究特色化、差異化,農業亦然。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依靠質量和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型??梢哉f,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表現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且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農業的同質化程度高,品種布局缺乏差異化、生產模式缺乏差異化、品牌打造缺乏差異化,導致時不時出現滯銷賣難。
對比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要,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要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多樣、質量優良,就要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特色產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生產兩端、農業內外、城鄉兩頭,成為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方向。
生產兩端調結構。多的減下去,少的提上來,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卻切中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義。要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適當調減滯銷品種生產,減少一般、過剩農產品供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調什么、如何調則應由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情況自主決定,避免“一窩蜂”。
農業內外謀效益。歷經漫長歲月的農業,正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既要聚焦農業發展農業,又要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要立足地方特色,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通過“一縱一橫”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找回農業的價值所在、效益所在。“一縱”,就是縱向拓展新產業,貫通產加銷,將生產向加工、流通、品牌、銷售拓展,創造新供給。“一橫”,就是橫向拓展新功能,融合農文旅,將農業向休閑、旅游、文化、教育拓展,催生新業態。由此來看,都市農業也好,功能農業也罷,都是統籌農業內外的產物。
城鄉兩頭樹品牌。有的農產品之所以能火,是由于產地因素而風味獨特,而隨著規模擴大、銷路打開,因品牌打造不足、保護不力,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發生。目前,我國正探索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框架的農業品牌發展路徑。品牌是品質的背書,地理標志農產品正是連接上述三大品牌體系的關鍵。各地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和農業品牌保護,主要從兩個“三品”上做文章:在產品結構上,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生產方式上,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
總之,如果說資源是農業的第一生命,那么特色則是農業的第二生命。在我們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們一定要錨定農業差異化發展新方向,緊緊抓住“特色”二字夯實基礎,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n3c8.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