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首次增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不同于農業和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資本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
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例為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7.7%。
中國數字經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邏輯不同,中國在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前,進入數字化,“四化同步”給中國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是時候,將目光投注到智慧農業這條賽道上了。
在時刻充滿著變化與機遇的商業世界里,農業的顛覆與重構正在成為一個產業新風口,未來,鄉村將被開辟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戰場。
2021年1月,國務院下發了21世紀以來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這直接將農業賽道推向風口。與此同時,疫情黑天鵝引發的影響仍在持續,全球經濟正在持續發生著變革,我國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將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新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2020年的關鍵詞離不開新基建,產業互聯網一路高歌猛進,以50億到100億的空間持續發展。后疫情時代加速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技術賦能使得大廠基本云化,供應鏈的改造正在持續升級;而在政策扶持方面,新基建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20多個省份陸續推出總額數萬億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新基建的規模化應用,農業全產業鏈正在被重塑。在科技的賦能下,中國農業發展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新階段,發展數字農業是18億畝農田的精細化管理需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
擁有14億多人口、且擁有廣闊空間的農業消費市場也吸引著互聯網巨頭和產業龍頭持續加碼。各家互聯網大廠今年在數字農業的布局顯得更加深入且頻繁:京東落地“農產品大流通戰略”,拼多多宣布專門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騰訊安全發布戰略新品“騰訊安心平臺”......
智慧農業,就是先進科學技術與農村產業進化相結合的最佳實踐。
當鄉村振興乘著政策與時代的東風,當BAT重倉農業,當智慧農業的技術手段開始走向規模化應用,是時候將視角聚焦在數字經濟中技術和農業場景結合的實踐者——智慧農業。
一、自上而下,政策加持
智慧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整個中國與國際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密切相連。
世界農業在經歷了以矮稈品種為代表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以動植物轉基因為核心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之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數字革命”正在到來。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我國農業勞力占比由1991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26%,低于世界平均值。農村勞動力短缺,使得人工成本迅速增加,目前幾乎所有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占比超過 50%,我國從頂層設計上開始重視農業的現代化轉型與產業升級。
2014年,我國提出“智慧農業”概念,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后每年中央都會出臺新的政策規劃鼓勵智慧農業的發展。
到今年1月,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十四五的兩個開好局,強調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我國現代農業正在走向以信息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智慧農業。也就是說,政策給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利好。
反應在市場數據上,也有明顯的趨勢呈現。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估算約為622億元左右。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將達1.26萬億,占農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15%。
在時代和政策的利好之外,智慧農業的發展也與技術密切相連。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成為“新基建”的發展重點,并逐漸深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具體場景結合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趨勢也越發明顯。
政策在鼓勵智慧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加速推動農業的信息化建設。2019 年我國行政村光纖和 4G 網絡通達比例均已超過 98%,實現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絡覆蓋,這有效地為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做好了鋪墊。
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多來自于自上而下的推動。作為政策風口,智慧農業的戰略地位,不僅帶動了一批傳統種植和養殖企業,例如大北農、中糧集團、溫氏股份等進入智慧農業行業,BAT的布局加碼,也正在持續推動著行業格局的競爭變化。
二、BAT深入布局,下一個萬億風口
事實上,在農業布局上近幾年互聯網大廠幾乎無人缺席。其中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四家基本覆蓋了農業食品的全產業鏈,其余則是圍繞著自身業務關聯較為緊密的領域內布局,比如美團在食材供應鏈領域,拼多多在農貨上行領域,字節跳動在三農信息和扶貧領域。
這幾年BAT重倉農業,將農業視為繞不開的增量市場,也開始推動農業的數字化與智慧化改造升級。從上游賦能農業生產,中游對于供應鏈的數字改造,再到下游產品銷售的數字化搭建,這無疑是一個更為顯著的信號——農業產業互聯網將會是產業互聯網的新風口。
騰訊打造“智慧農業平臺”、阿里人工智能養豬并開團“互聯網農場”、京東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百度實施“AI+農業”計劃……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重要性和戰略性并駕齊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雙管齊下,下一個萬億風口正在到來。
這一方面從天眼查數據便可窺見一斑:2020年全國注冊智慧農業企業共計3006家。資本也開始關注起農業賽道,根據企名片數據記錄,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已披露融資事件409起,其中2021年共247起,其中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數占比29.25%、農業輔助服務類項目占比18.87%。
不過宏觀來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仍在初期階段。作為傳統行業,農業產業智能化的演進方式更多是以單點技術在細分領域進行進化突破,農業系統的復雜性與偏保守的參與者,決定了農業產業智能化演進目前更多是點狀式分布,整體的技術創新雖有國家層面的鼓勵,但各個廠商基本還都只在各自垂直的領域發揮技術優勢。
這跟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有很大的關系,鄉村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天演維真CTO易飛曾舉了一個例子:“以種植領域為例,物聯網的傳感器技術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應用效果上還只是停留在自動化初級階段,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化,真正做到科學的預測、指導農事作業,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是當前智慧農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而從智慧農業的關鍵技術層面看,智慧農業應用還存著采集成本高、業務模型缺失、數據沉淀不夠和數據打通不夠等挑戰。農田信息感知、導航技術、農業大數據分析等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還需進一步突破。從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過程來看,智慧農業發展仍需頂層設計的加持。
三、誰會是下一個領跑者
農業農村部在《發展發展智慧農業 建設數字鄉村》提到,智慧農業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由于農業的生物特性,將工業信息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開展基于農業生物特性和農業問題的專題研究。而由于缺乏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我國智慧農業技術不僅僅是“短板”問題,而是整體上的“短桶”問題。
另一方面,整體農業規模依然是以小農戶為主,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而短缺的勞力也讓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持續增高。如此看來,智慧農業想要茁壯成長,除開需要解決技術應用的短板,還需要匯聚各方的努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全球農業發展方向看,還是從國內農業產業進程看,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生產需求,發展數字農業已成為共識。
(綜合自阿里研究院、36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首次增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不同于農業和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資本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
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例為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7.7%。
中國數字經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邏輯不同,中國在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前,進入數字化,“四化同步”給中國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是時候,將目光投注到智慧農業這條賽道上了。
在時刻充滿著變化與機遇的商業世界里,農業的顛覆與重構正在成為一個產業新風口,未來,鄉村將被開辟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戰場。
2021年1月,國務院下發了21世紀以來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這直接將農業賽道推向風口。與此同時,疫情黑天鵝引發的影響仍在持續,全球經濟正在持續發生著變革,我國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將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新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2020年的關鍵詞離不開新基建,產業互聯網一路高歌猛進,以50億到100億的空間持續發展。后疫情時代加速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技術賦能使得大廠基本云化,供應鏈的改造正在持續升級;而在政策扶持方面,新基建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20多個省份陸續推出總額數萬億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新基建的規模化應用,農業全產業鏈正在被重塑。在科技的賦能下,中國農業發展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新階段,發展數字農業是18億畝農田的精細化管理需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
擁有14億多人口、且擁有廣闊空間的農業消費市場也吸引著互聯網巨頭和產業龍頭持續加碼。各家互聯網大廠今年在數字農業的布局顯得更加深入且頻繁:京東落地“農產品大流通戰略”,拼多多宣布專門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騰訊安全發布戰略新品“騰訊安心平臺”......
智慧農業,就是先進科學技術與農村產業進化相結合的最佳實踐。
當鄉村振興乘著政策與時代的東風,當BAT重倉農業,當智慧農業的技術手段開始走向規模化應用,是時候將視角聚焦在數字經濟中技術和農業場景結合的實踐者——智慧農業。
一、自上而下,政策加持
智慧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整個中國與國際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密切相連。
世界農業在經歷了以矮稈品種為代表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以動植物轉基因為核心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之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數字革命”正在到來。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我國農業勞力占比由1991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26%,低于世界平均值。農村勞動力短缺,使得人工成本迅速增加,目前幾乎所有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占比超過 50%,我國從頂層設計上開始重視農業的現代化轉型與產業升級。
2014年,我國提出“智慧農業”概念,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后每年中央都會出臺新的政策規劃鼓勵智慧農業的發展。
到今年1月,第18個關于農業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十四五的兩個開好局,強調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我國現代農業正在走向以信息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智慧農業。也就是說,政策給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利好。
反應在市場數據上,也有明顯的趨勢呈現。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估算約為622億元左右。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將達1.26萬億,占農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15%。
在時代和政策的利好之外,智慧農業的發展也與技術密切相連。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成為“新基建”的發展重點,并逐漸深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具體場景結合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趨勢也越發明顯。
政策在鼓勵智慧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加速推動農業的信息化建設。2019 年我國行政村光纖和 4G 網絡通達比例均已超過 98%,實現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絡覆蓋,這有效地為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做好了鋪墊。
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多來自于自上而下的推動。作為政策風口,智慧農業的戰略地位,不僅帶動了一批傳統種植和養殖企業,例如大北農、中糧集團、溫氏股份等進入智慧農業行業,BAT的布局加碼,也正在持續推動著行業格局的競爭變化。
二、BAT深入布局,下一個萬億風口
事實上,在農業布局上近幾年互聯網大廠幾乎無人缺席。其中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四家基本覆蓋了農業食品的全產業鏈,其余則是圍繞著自身業務關聯較為緊密的領域內布局,比如美團在食材供應鏈領域,拼多多在農貨上行領域,字節跳動在三農信息和扶貧領域。
這幾年BAT重倉農業,將農業視為繞不開的增量市場,也開始推動農業的數字化與智慧化改造升級。從上游賦能農業生產,中游對于供應鏈的數字改造,再到下游產品銷售的數字化搭建,這無疑是一個更為顯著的信號——農業產業互聯網將會是產業互聯網的新風口。
騰訊打造“智慧農業平臺”、阿里人工智能養豬并開團“互聯網農場”、京東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百度實施“AI+農業”計劃……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重要性和戰略性并駕齊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雙管齊下,下一個萬億風口正在到來。
這一方面從天眼查數據便可窺見一斑:2020年全國注冊智慧農業企業共計3006家。資本也開始關注起農業賽道,根據企名片數據記錄,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已披露融資事件409起,其中2021年共247起,其中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數占比29.25%、農業輔助服務類項目占比18.87%。
不過宏觀來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仍在初期階段。作為傳統行業,農業產業智能化的演進方式更多是以單點技術在細分領域進行進化突破,農業系統的復雜性與偏保守的參與者,決定了農業產業智能化演進目前更多是點狀式分布,整體的技術創新雖有國家層面的鼓勵,但各個廠商基本還都只在各自垂直的領域發揮技術優勢。
這跟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有很大的關系,鄉村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天演維真CTO易飛曾舉了一個例子:“以種植領域為例,物聯網的傳感器技術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應用效果上還只是停留在自動化初級階段,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化,真正做到科學的預測、指導農事作業,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是當前智慧農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而從智慧農業的關鍵技術層面看,智慧農業應用還存著采集成本高、業務模型缺失、數據沉淀不夠和數據打通不夠等挑戰。農田信息感知、導航技術、農業大數據分析等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還需進一步突破。從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過程來看,智慧農業發展仍需頂層設計的加持。
三、誰會是下一個領跑者
農業農村部在《發展發展智慧農業 建設數字鄉村》提到,智慧農業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由于農業的生物特性,將工業信息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開展基于農業生物特性和農業問題的專題研究。而由于缺乏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我國智慧農業技術不僅僅是“短板”問題,而是整體上的“短桶”問題。
另一方面,整體農業規模依然是以小農戶為主,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而短缺的勞力也讓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持續增高。如此看來,智慧農業想要茁壯成長,除開需要解決技術應用的短板,還需要匯聚各方的努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全球農業發展方向看,還是從國內農業產業進程看,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生產需求,發展數字農業已成為共識。
(綜合自阿里研究院、36氪)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n3c8.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