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農為邦本。”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方向,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賦予了數字鄉村更多內涵和動力,數字鄉村建設進入數字驅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我國近年來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采取了一系列舉措。201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部署了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等十項重點任務;2020年,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相繼發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以及《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
鄉村興則國家興。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脫貧攻堅戰,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1年跑贏城鎮居民,“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十三五”規劃的圓滿完成,標志著“十四五”期間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已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數字鄉村建設。
農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
現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展開了深度的全鏈條應用。數字要素釋放出對農業發展的疊加倍增效應,數字創新驅動正在譜寫著農業數字化新篇章。
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和物流等各個環節,建立起農產品全產業鏈數據資源體系,大大延長了農業產業的數字鏈條,讓原本割裂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得以有效鏈接和延伸,并且通過實現農業生產、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之間的高效協同發展,圍繞供需平衡分析、監測預警、創新生態等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務,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
智慧農業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重要一環。智慧農業帶來了農業生物技術、機器和裝備工具三要素的數字化革新,引領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養殖過程的自動化和無人化,依托于人工智能技術得以實現,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精細化養殖;“一物一碼”技術能夠追溯農產品信息流向動態和原產地,幫助政府部門實現智慧監管;數字化工廠集合智能化溫室建造技術、全天候氣候控制系統、自動化種植系統、園區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多項農業科技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朝著標準化、數字化、產融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此外,“農產品+直播”等數字營銷模式,正是利用數字信息技術解決了農民賣貨難、農產品供需失衡等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彌補了城鄉數字鴻溝;“互聯網+農業+旅游”等新業態,以村落文化為特色、自然資源為基礎,借助數字媒體與文旅聯動,既促進了農產品的推銷,也起到了振興鄉村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數字化發展中,還需強調人才的支撐作用。要通過創建數字農業創新基地,推進產學研與農業工作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農業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并吸引更多高學歷人才投身數字鄉村實踐,讓專業技術人才在大有可為的農業數字新時代里大有作為。
數字鄉村賦能農村“智”治
在傳統的鄉村治理過程中,有時存在著村民參與治理程度低、決策有失時效性和科學性等問題。由于信息壁壘的存在和決策權的過度集中,鄉村治理效率受到一定限制。這樣長此以往,無法滿足日益繁雜的農村事務治理需求,對鄉村治理可持續發展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值得欣慰的是,在數字鄉村戰略下,數字技術正嵌入鄉村治理的路徑中,開啟了鄉村治理新模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數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以往的鄉村治理,大多依賴于以基層干部為主的力量來推動,而作為鄉村治理主體的農民參與度則不夠。數字技術在農村的廣泛普及,讓基層政府、企業、媒體、社會組織、村委會等多元主體間的角色定位更為清晰,信息傳遞更加高效,不僅使得村民個體能更方便地參與到鄉村公共治理中,提升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還能促進各主體之間形成更為協同、平等的合作關系。
第二,數字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治理方式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能夠高效收集并處理關于教育、養老、醫療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數據,為治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提升了鄉村治理決策的效率和科學性。具體來說,一方面,數字鄉村通過建立數字鄉村信息化平臺,讓信息傳遞和整合過程都變得高效透明,推動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另一方面,通過搭建集體產權交易平臺和智慧監管體系,為“三資”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有助于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第三,數字鄉村建設重塑鄉村治理體系和邏輯。數字鄉村不是簡單的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更是對鄉村社會結構治理體系的重塑。其關鍵在于,利用數字技術解構并重塑傳統意義下鄉村治理主體、客體和對象之間的運作機理,建立起數字時代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智能化鄉村治理體系。數字鄉村建設正推動著鄉村治理從過去被動的事后執法,轉變為主動的事前防控和事中處理;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數據的決策方式。現如今,鄉村治理方式正朝著協同共享、精準科學的方向發展。
例如,“數字鄉村一張圖”利用遙感測繪、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智慧腦”,實時掌握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變化,讓基層群眾可視、可觸、可參與,既可以進行智能井蓋、垃圾分類等設施的城市監管,還可以實現健康狀況實時監管、政務信息線上透明監督,開啟了鄉村治理“智”治的新模式。
農民共享數字鄉村發展紅利
在改善民生方面,數字鄉村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字鄉村服務平臺不僅包括產業服務數字化平臺和治理服務數字化平臺,還包括村莊信息發布、鄉情紐帶系統、三農科教服務、惠民綜合服務等方面的民生服務數字化平臺。在“十四五”期間,城市數字化基礎設施還將繼續向鄉村覆蓋,促進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紅利,使之成為數字鄉村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三農科教服務讓農民更智慧。通過整合相關科教資源,專門面向農戶提供線上技術推廣、農業專家在線咨詢、農業技術培訓以及農村人才在線學習等一體化服務,能有效提高鄉村民生服務數字化水平,讓農民知數字、懂數字、建數字、用數字,實現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智慧化轉型。
第二,惠農綜合服務讓村民生活更便利。惠農綜合服務社將綜合服務社、電商服務點以及垃圾分類站等服務設施融合在一起,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不僅可以免費提供快遞代收代發、代繳話費等服務,還能提供農資產品線上線下交易、申請惠民補貼等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高效溫馨的便民服務。
第三,金融惠農助力鄉村振興走向快車道。商業銀行開展的涉農金融,為解決廣大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強化金融科技賦能與涉農大數據運用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引入農險等特色數據,可以構建農戶風險畫像,提升對不同經營類型農險客戶風險評價的精準性,增強其風險防范能力。同時,在創新推動金融產品下沉方面,推出鄉村振興系列理財產品,并為農村信貸提供直通車服務,促進了金融科技保障鄉村經濟發展。
第四,數字鄉村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網絡基站的普及,使得農村區域基本實現了互聯網全覆蓋,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可能面對的信息孤島困境。隨著5G技術的下鄉進村,村民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連接到上級醫院遠程掛號,進行實時診斷和遠程會診。“基層醫通”平臺能通過信息化手段,支持各級醫院實現會診資源共享、雙向轉診等功能,有效緩解了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僅如此,在5G、大數據等技術的助力下,2020年底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一些地區也開展了“同步課堂”,實行城鄉結對幫扶計劃,通過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讓教育更加融合、開放、共享,大大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