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嘉禾智慧農業之前,作為奔馳(中國)內蒙古大區經理,朱海洋的日子過得倒也忙中有序。
2015年,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朱海洋回到了鄭州,并聯合幾個同學一起創辦了河南嘉禾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嘉禾智慧農業)。
一開始,他們打算以技術作為進入農業領域的切入點,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發現,技術能解決的只是整個農業生態中的一小部分問題,而且一旦投入成本過高,大部分的農民便會拒絕接受。
不僅如此,隨著不斷對行業的深入,他們發現了更多目前農業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作物豐收之后的銷售問題,尤其是經濟類作物,滯銷現象層出不窮;農業中的金融問題,由于農民大多數處于信用空白狀態,銀行和金融機構很難為其解決貸款問題。
“農民能力有限,把地照顧好就不錯了,但其實他們還需要面對諸如技術、市場、金融、自然災害等各類復雜問題,難度還是很大的。”朱海洋說。
基于以上考量,朱海洋及其團隊開始嘗試調整、優化既有的商業模式,以解決整個農業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問題。
首先,他們與用糧方簽訂合同,并根據合同將訂單的具體需求利用專家庫資源轉化為種植標準下發給農戶,解決訂單問題;其次,在種植過程中為農戶提供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保質保量的同時也避免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精力浪費;最后,還以公司名義與銀行簽訂合同,并將銀行的授信交給農戶使用,解決其貸款問題。
從而確保從種到收,都處在一個完整的閉環服務中。
成績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這種模式并不被看好。
“一群沒種過地的年輕人,來指導我們種地?信不得。”圍觀者竊竊私語。
為打消農戶的疑慮和不信任,朱海洋決定“現身做法”。
他帶領嘉禾的團隊在老家承包了3500畝土地,進行智慧型種植試驗。
“在技術的加持下,從種到收幾乎都是科學合理的,從及時獲取天氣數據,為作物注射葡萄糖,閉合其呼吸通道來抵御倒春寒中與冷空氣的接觸,到根據檢測數據對作物進行相關的灌溉、除蟲、施肥等一系列步驟,都最大程度做到了科學、準確且符合作物生長特性。等到豐收時,新型種植方式相比傳統種法每畝地多收近100斤小麥,3500畝就多出了近350000斤,成效還是非常明顯的,而且新型種植方式下的小麥品質也更好,售價更高。”朱海洋介紹道。
此番試驗過后,農戶才開始相信這些年輕人確實能種好地,也開始逐漸接受此類新型種植方式。
除此之外,嘉禾團隊在許昌做的案例也非常成功。
許昌鄢陵素有種植煙葉的傳統,農戶也習慣了收完煙葉后將地空著等待來年的種植季節,在此情況下,嘉禾團隊便與當地政府達成協議,在土地的空白期種植蔬菜,由專家全程做技術指導,收獲后送往廣州完成在種植前便簽下的訂單。
此項目直接為每畝地增加了1000+的額外營收,將當地以往的輸血式扶貧順利轉換為造血式扶貧,引發了當地各媒體渠道的輪番報道。
“做鄉村振興,沒有產業怎么振興呢?對農民來說,如何把土地盤活,因地制宜,得到實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朱海洋說。
但對嘉禾智慧農業而言,幫助農戶把土地種好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想辦法提高農作物品質,進而做好深加工,同時去面對市場問題,從專注于第一產業進階為做好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于是,他們積極融入5G短視頻潮流,與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聯合開展農產品電商扶貧項目。
他們與政府、新型自媒體進行合作,打造當地的網紅達人、扶貧達人,邀請專業老師幫農戶做培訓,使手機成為新型“農具”,讓農戶在田間工作期間,可以實時分享所有動態,把具體的種植場景,諸如如何用肥、如何用藥、如何收割等,全部拍出來,做成合集,放在線上進行推廣,以此提高產值和附加值,同時壓縮中間環節,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真正地獲益。
“農民非常辛苦,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應得的一些收益并沒有拿到,我們做的方式是通過孵化當地的網紅達人,利用電商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附加值,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也使農民更有尊嚴和職業感,在培養新型農人的同時也分享快樂。”朱海洋感嘆道。
未來
前幾年做農業,基本沒有人關注,而現在,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鄉村振興”提的越來越響,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而且現在很多高學歷的人才也愿意返回農村利用新型方式做農業,如此大好的市場環境無疑給了企業更多的信心。
“習主席說,中國強,農業必須強;中國美,農業必須美;中國富,農民必須富;而且現在‘鄉村振興’已經加入國家戰略之中了,包括黨政條例都有提到,這一定是值得去做的一塊。
從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政策傾斜,到鼓勵廣大青年一起助力‘鄉村振興’,我覺得農業的風口已經來了,未來十年或者十五年,將是農業的黃金期,農村天地如今大有可為。”朱海洋興奮地展望道。
同時,他也透露了嘉禾智慧農業下一步的市場規劃。
“現在的農產品從種到收缺乏一個可行的標準,要知道,標準并不是檢測出來的,而是從源頭把控出來的。至于每一步該怎么把控,我們想把它做成一個智慧的系統或者生態,讓農業組織關系更高效,更簡單,也讓農民能夠在我們平臺上獲得應有的收益。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要做一個企業+新型村集體經濟+農業供應鏈金融+用糧方+供應鏈方的整體大閉環,在這里面實現信息流完全互通,讓所有交易和閉環都能達到一個清晰的狀態,以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從而更好地服務河南的農業,中國的農業。”
寫在最后:采訪最后,朱海洋也為創業者“鳴了不平”。
他認為“艱辛”二字也不足以形容創業者這個業態,尤其是在創業前期,投入眾多財力、人力、物力之后卻看不到希望,或者希望遙遙無期的狀態非常難熬,因為沒有希望的堅持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創業者還必須要咬牙堅持下去。
同時,還會經歷太多的不理解,家人的不理解,最親近的人的不理解。他說起無論外界怎樣否定自己,給自己多大的壓力其實都可以堅持,但是身邊的人否定自己,或者最在乎的人否定自己,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會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非常孤獨,因此呼吁大家對創業者多一些理解和關心。
他也提到了一些評委和投資人,希望他們多提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味批判和攻擊創業者,相比之下,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可能會更好。
注:朱海洋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大豫創業者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