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后,山西呂梁興縣,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的黃土高原上,15萬畝谷子漸漸變得金黃。
一處百畝左右的試驗基地中,種植著來自中國農科院的諸多品種,谷子、高粱、蕎麥、食用豆等,即將迎來秋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肖永貴老師告訴記者,其中有幾個品種表現很好,來年即可在當地推廣,尤其是一種優質的抗除草劑谷子,或將改變當地谷子地人工除草的傳統田管方式。
山西呂梁興縣,一處中國農科院試驗基地中,種植的谷子即將迎來秋收。受訪者供圖
小米之鄉的秋收
興縣緊貼著黃河分布,莽莽黃土高原上,群山連綿,峽谷幽深。山里的人們,散落在一座座高山和低谷之中,山坡上,種滿了谷子、高粱、食用豆等雜糧。
中國雜糧看山西,山西雜糧看興縣。在呂梁山中,黃河邊上的興縣,則是山西雜糧之鄉。而谷子,不只是賴以果腹的食物,更是這里的人們世代相伴的伙伴。谷子脫殼,就是人們熟悉的小米,在這里,沒有小米的三餐是不完整的。小米粥、小米飯、小米糕、小米餅,可以擺滿興縣人的餐桌。
谷子有七千年的栽培史,在漫長的歷史中,這種適應性強、抗干旱、產量穩定的作物,自被馴化以來,就一直是北方高原上的主糧之一。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在興縣開展“田間課堂”。受訪者供圖
“本地人早晚都吃小米,開發出了很多小米美食。”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志輝告訴記者。
王志輝出生于興縣農村,和這里的所有人一樣,對伴隨他們長大的谷子,有特殊的情感,“在以前,小米是雜糧也是主食,我們這里是干旱地區,降水量不足,種小麥產出很低,吃面條、饅頭等,都是小米磨成面,有時候還會和高粱面、豆面混合,在過去艱苦的年代,小米飯、南瓜湯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
黃土高原上地形破碎,缺乏大塊的耕地,人們世代在一個個山坡上,開墾出農田,種植糧食。而興縣,是呂梁地區面積最大的縣。在革命年代,興縣是晉綏邊區的首府所在地,承擔著拱衛延安的重任,也承擔著為延安供給糧食的責任。
興縣坡地多,梯田少,在過去,人們更多使用人力或畜力,在山坡上耕作。一直到改革開放,亦是如此,王志輝的記憶中,小時候父母兩個人,種著三四十畝坡地,一年辛苦到頭,賣糧的收入,能達到兩萬,就算是好收成了。
但如今,播種和收割,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多年來,當地政府投入財力人力,整理坡地,改造梯田,提高耕作條件,讓機器爬上了山坡?!氨纫郧拜p松多了,而且我們縣里也建了很多加工廠,就在本地加工。以前外面人來收,經常會壓低價格,現在我們自己加工,產業的利潤也能更多留在本地,農民的收入也能高點兒?!彼f。
“現在是雜糧產業的時代”
寒露季節,黃土高原上的氣溫降低到十多攝氏度,谷子、高粱等進入了收獲季。
興縣蔡家會鎮蔡家會村,52歲的賀虎平,和往年一樣,已經做好了收購雜糧的準備。
賀虎平是當地的種植大戶,目前有3000多畝的流轉土地,他還經營著自己的雜糧加工廠,有四條生產線,每年加工四萬多噸雜糧。這個加工廠,和當地眾多農戶,通過契約方式,將兩萬多畝耕地連接在一起。
雜糧加工產品。受訪者供圖
農民出身的賀虎平,在高中畢業后,曾短暫外出打工,但僅僅兩年后,就回鄉種地了,“那時候在外面干些體力活兒,收入也不高。所以就想著回家發展,一邊種地,一邊做點兒小生意。”他說。
1992年,剛剛回鄉的賀虎平做起了糧食購銷的小生意,十年后,成為了當地的購銷大戶,賀虎平又開始做雜糧加工。此后越做越大,成立合作社,擴大工廠,流轉土地,嘗試簽約種植……
三十年中,賀虎平經歷農業產業變遷的全過程,也見證了谷子在這塊高原上的變化,“以前谷子是主食,后來改革開放,生活水平提升了,吃大米、白面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含糖量更高、熱量也更高的主食,一度替代了谷子。但近些年來,生活水平變得更高了,人們也開始重視健康飲食,谷子又開始變得重要了?!彼f。
賀虎平告訴記者,他做農業的前二十年,都處在發展階段,二十年后才逐漸鞏固,“尤其是剛做的時候,那時候人們對雜糧的認可度不高,我們本地種的人,也在變少。慢慢把品牌做起來了,才有更多的人開始跟著種?!?/span>
興縣小米。受訪者供圖
如今,賀虎平覺得,雜糧的時代到來了,本地的品牌慢慢做起來了,規模擴大了,外部的市場也在不斷成熟,可以涉入新的領域了,為此,賀虎平正在考慮上一條新的生產線,做雜糧深加工的產品,“過去的加工,都是初級加工,現在想做深加工,做谷子餅干、鍋巴等年輕人喜歡的速食品?!?/span>
“縣域產業的新模式”
在興縣,賀虎平的經歷并非特例,王志輝告訴記者,進入新世紀以后,當地開始著力發展雜糧產業,在農業領域投入極大,尤其是近十年中,當地加大了高標準農田、節水排灌、梯田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近年來,每年建成的梯田超過1萬畝。此外,還建立了很多特色的雜糧基地。目前,僅谷子種植,全縣就有15萬畝左右。
在興縣,農民種谷子,不需要考慮選什么種子,用怎樣的新技術,當地采取統一供給的形式,由縣政府統一采購優良種子、有機肥等,免費供給農戶,同時和當地雜糧加工企業達成合作,由企業統一回收。
“目前種植的,主要是晉谷21,這是山西本地育成的一種優質谷子,色澤金黃,口感軟糯,熬成谷子粥,表面好像有一層油。”王志輝說。
谷子種植,一年只有一季,王志輝介紹,在興縣種植的優質品種,畝產大約在六百到七百斤,極好的可以達到千斤,但比較少。而企業通過訂單模式,對產出的谷子進行回收,價格在每斤三元左右,“因為政府統一供種、供肥等,農民可以省下這部分投入,一畝地的純收入,可以達到1500元左右?!?/span>
一個以縣域為基礎的農業產業模式,在興縣逐漸建成。王志輝介紹,興縣的產業,過去以工業為主,近年來發展農業產業,百姓收入中,雜糧產業帶來的收入,如今占七成到八成左右。除了種植、加工外,當地還在開發更多的雜糧產品。
如雜糧菜系,王志輝告訴記者,在當地飯店中,可以吃到谷子雞蛋、谷子炒菜等各種以谷子為材料的美食,而在加工廠中,也在開發新的健康食品、速食品等。
谷子需要輪作,在過去,當地長期以高粱、食用豆等雜糧和谷子輪作,形成了多樣的雜糧開發利用方式,王志輝介紹,興縣有悠久的釀酒、釀醋歷史,在古代,興縣本屬于汾酒的原產地汾陽,興縣的高粱,大部分都用來釀酒。而當地的清泉陳醋,則是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的原材料,即是本地的高粱、豌豆等雜糧。
擺脫谷子的機械化困境
從一度式微到重新振興,雜糧產業正在成為縣域經濟中的新成員,但其中最知名的谷子,卻仍面臨難題。
“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谷子播種、收割的機械化,但中間的管理,還需要人工,尤其是間苗、鋤草,需要大量的人力?!蓖踔据x說。
谷子不耐除草劑,目前也缺乏相應的精播技術,因此,在播種之后,需要人工間苗,人工鋤草。
“一季谷子,大約要鋤兩到三次草。”肖永貴介紹,但和大多數鄉村一樣,務農人員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難題,“尤其是興縣平原少,山地多,六七十歲的老人,每年上山鋤草,變得越來越難了?!?/span>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肖永貴在種植基地調研。受訪者供圖
2022年,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和興縣合作,建立了兩個種植基地,在當地篩選和推廣雜糧品種,肖永貴告訴記者,目前,第一批篩選的品種即將成熟,“我們在基地種了谷子、高粱、鷹嘴豆、綠豆、蕎麥等,有幾個品種表現非常不錯?!?/span>
就在國慶節前,肖永貴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的科學家們,一起在興縣的農田中,開設田間課堂,為當地農戶傳授農業技術,同時考察基地的品種篩選情況。
“我們種植的幾個抗除草劑谷子品種,如中谷19,是以當地晉谷21為對照培育出來的,種植后效果不錯,可以保證品質和產量,同時又具有抗除草劑的功能。”肖永貴說。
試驗基地的品種,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認可,肖永貴說,“有年長的農民,在地里跟我們說,想種新品種?!毙び蕾F相信,這些來自農業生產最前端的品種,未來給當地農業產業帶來的變化,不只有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抗除草劑品種,在加上相應的精播機,可以讓農民擺脫體力勞動,實現全程機械化耕作。同時,我們也計劃和當地的從事種子繁育的種植企業合作,盡快把新品種推廣出去?!?/span>
在興縣,當地政府也在推動雜糧育種產業的發展,王志輝告訴記者,在未來,興縣將從雜糧種植大縣,逐漸轉型為雜糧制種大縣,同時通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功能性食品等,讓更多人認識山西雜糧,了解山西雜糧,也讓雜糧,真正成為縣域經濟中新的支柱產業。
新京報記者周懷宗
編輯唐崢校對劉軍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