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業的堅守最值得尊重?「子彈財經」農業投入大,回報慢。它考驗入局者的勇氣、智慧、耐力,以及對無數次打擊的承受能力。
這其中,扎根一個領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農業科學家們更值得尊敬。但在今天,他們卻有一種普遍的無力感:農業高科技好像沒有怎么幫到農民。
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艷和業界探討了一個現象:
科學家研制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就是賣不出好價錢,等于科學家最終沒幫到農民。
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劉艷覺得,在農業和科學結合上,總是“差口氣”。
農業高科技走出實驗室之后,如何真正發揮出價值?對于中國農業的這個真問題,到底怎么破?
農業到底缺啥?
在我父親的老家西安,有一個獼猴桃研究所,十幾年前研究了一個新品種——翠香獼猴桃,口感風味不輸新西蘭進口的奇異果。
電商興起之前,翠香獼猴桃基本只能在陜西、甘肅等地買到,小販開著農用車從周至縣(獼猴桃種植地)拉出來,而且還要仔細叮囑消費者,果子還沒熟不能吃,一定要給袋子里放個蘋果,捂熟才能吃。
彼時,我父親的同學李叔聯合幾個鄉里的親戚承包了一個獼猴桃果園,但初期幾年一直沒有得到太大發展。李叔獼猴桃園的窘境,甚至可以代表目前農業中存在的顯著問題。
首先,在種植端,獼猴桃種植技術仍然處于落后態勢。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生產力,但這種生產力應該怎么應用,果農們沒有概念。
第一,果農們學習技術,功夫下得少,引進技術又不愿掏錢。絕大多數種植者為了早見收益、早見效,急于讓樹早掛果,而不是精進種植技術先養樹,最后導致大量物資投入有去無回。
第二,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在分散向規模的過渡期,推行靈活多樣、適于小面積應用的機械化必不可少,但果農、菜農和養殖戶仍然習慣于人工作業。
其次,在流通端,由于小農模式零散,缺乏技術指導,導致產品規范性不高、農民議價能力不強。李叔告訴我,果園剛剛運營的前幾年,他們分揀獼猴桃的時候,引入機器覺得太貴,基本都是每人每天100塊錢,雇幾個老鄉來干,其實非常不好管理。
最后,銷售網絡搭建不暢,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難。獼猴桃堪稱其中代表,一開始只能在陜西附近的省市賣,電商興起后雖然賣出去也比較多,但是還要催熟,很多消費者對于國產獼猴桃的印象很是“麻煩”。
結果是,雖然農民還是能種出來口味極佳的獼猴桃,但是只能在田間地頭吃到,形成的經濟效益規模小。廣大消費者看到的則是國產獼猴桃“酸”、還得“催熟”。
陜西獼猴桃的處境,也就是專家劉艷所說的,“科學家研制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就是賣不出好價錢。”
很多企業覺得做農業賺錢太慢,耐不住長期投入,最后都放棄了。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農業高科技走出了實驗室,但進不了田間地頭。這是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農業需要阿甘精神
目前我國早已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已經占到GDP的36.2%,但在農業的滲透率僅有8.2%。
如果要加快數字化進程,必須要有一個行業阿甘,在數字化落地農業中敢突破、敢實踐、敢投入。
例如,現在有一種金黃色的火龍果,叫做“燕窩果”,種植收益很高,我國的海南可以種植。但如果種植技術不進行數字化升級,這些種植收益就得不到。因為黃金火龍果的成長需要更多光照,施肥、澆水及防病蟲害的要求都很高,靠人力多半得累趴在地里。
怎么樣才能高效省力地在海南種出經濟效益高的燕窩果?
種植端需要數字化的落地,搭建水肥一體化設施進行灌溉、LED補光燈進行日光補充、檢測儀器防控病蟲害、無人機幫農民施肥和撒藥。
能實現這些設想,果農就會輕松很多,讓手機成為一種新農具,在手機遙控種地,提前了解預計訂單的銷量,甚至更知道種出什么甜度的水果是消費者最喜歡的。
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掌握更多科技,也是傳統農民轉型新型農民的標志之一。
在賣出去的路徑上,就更需要農業橋接數字化技術了。獼猴桃等果實還未成熟就被摘下枝頭,因為果實還要經歷遙遠的路途。
如果能統一渠道、在本地能建起直銷倉就會加快運輸速度;如果能在分揀、篩選及評級果品上提高效率就能縮短到達消費者的時間;如果能根據不同的品類做出不同的定價及銷售策略,就能增加收益;如果這些渠道和方式搭建完畢,還能帶動許多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盤活農業中的相關企業和產業。
所以農業發展中,“行業阿甘”真的很重要,它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奉獻、挑得起重擔,更重要的是能送得出技術。
誰是農業中的阿甘?
在互聯網界一直有這樣一句口號:
“袁隆平院士把畝產做到一千斤,互聯網企業,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也就是說農業仍然大有可為,而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的前提是下沉技術,如果目前農村能理解數字化的人少,那就主動把數字化成果帶到農村去。
在種植環節中,前文提到的獼猴桃產業這些年就在一點點的從種植到營銷進行著改變。
前些天先生從盒馬買來了可即食的翠香獼猴桃,我一度取笑他一定是被收了智商稅,沒想到第一口就驚艷到了我,簡直是可以“吊打”某牌奇異果。
好奇心驅使我調查了即食獼猴桃的身份,發現它從采摘到進入預冷庫,不超過6小時,運輸全程也有冷鏈、控溫;被擺在盒馬貨架上的獼猴桃,糖度、硬度等都是有標準的。
為啥能運輸這么快、還能解決一直存在于果農間的標準化問題?
我發現種植環節上,獼猴桃現在逐漸擺脫了曾經的小農模式,例如盒馬的獼猴桃,就是阿里數農通過數字農業為農民的生產端作指導,通過數字化控制為獼猴桃的種植、采收、儲藏、品控、分級及運輸等一整套體系設定標準。
而阿里數農在投產的產地倉,則解決了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難題,大大縮短了分揀、篩選的時間;另外鋪設的物流中心則暢通了農產品進城,又解決了到達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我家鄉的特產蘭州百合,曾經一度滯銷、許多農民棄種,成了“緊俏貨”。但是近兩年,身邊的朋友們居然不找我“代購”了,他們直接在天貓上就能買到七里河區西果園產的百合,比我這個蘭州人買得還地道。
還有許多西北特產,甘肅民勤蜜瓜、呼倫貝爾的羊肉……現在都跨越地理的界限,出現在了北京朋友的餐桌上。
農產品能真正走出來,也正因為近些年菜鳥等物流企業,不斷地布局農村快遞物流,通過數字技術推動快遞公司在縣、鄉及村的倉網資源融合,進一步降低配送成本。快遞能高效低價地進村,讓農業“走出來”的步伐也加快了許多,當然也讓農民的收入增長了許多。
數字化滲透,就是為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最終提高農戶的收入。從布局上看,阿里巴巴正在用數字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一些“卡脖子”難題。
阿里旗下的阿里數農,耐得住農業投資大、周期長的特性;也有經驗和對策,知道如何將農業銜接科技,而不是讓農業坐等科技反哺,正是農業目前需要的“行業阿甘”。
企業的“赤子之心”
在2020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專家們討論了一個議題:如何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阿里數農給這個問題寫下了部分答案:
從田間地頭的數字化硬件設施,到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的布局;從農村收不到快遞,到菜鳥共配項目落地全國600多個縣域;從產品在田里賣不出去,到菜鳥鄉村物流正在打造1000條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從小農耕作,到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建立的高科技的數字農場;從忙碌在田間地頭,到通過手機就能智能種植、養殖的數字農業落地。
農業是全中國人民的底氣,數字化在農業中挖掘了更多價值,讓農民開啟了“富起來”的大門。
能在人民的底氣上添磚加瓦,這才是大企業的“赤子之心”!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n3c8.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